創新社企宣揚共融
「黑暗中對話」助消視障歧視
24/09/2013
大公報A14

Innovative SE promotes social inclusion Dialogue in the Dark helps mitigate discrimination against the visually-impaired

 

本港近年陸續出現一些以創新概念營運的社會企業, 「黑暗中對話」(Dialogue in the dark)正是成功個案之一,既達到宣揚共融概念的創業宗旨,並發展為一盤有利可圖的生意。身兼黑暗中對話(香港)創辦人及主席、社創基金專責小組委員張瑞霖表示,殘疾人士本身也是社會資源,透過運用這些資源推動社會共融信息,並彰顯殘疾人士的能力,以創新方法,打破傳統慈善組織只幫助殘疾人士渡過生活難關的目的。

 

「黑暗中對話」希望以獨特的模式讓健全人士有視覺轉換,參觀者在體驗館內,能親歷視力以外的感官功能。張瑞霖表示,2008年首次認識「社會創新」概念,加上以前參與非牟利組織工作時,認為它們有太多束縛,故希望將從商經驗實踐在「黑暗中對話」。

 

他初時也只是單純認為,「黑暗中對話」可為失明人士提供工作機會,但投入後卻改變當初想法,「不是我們在幫助失明人士,而是失明人士在幫助我們」。張瑞霖解釋,失明人士透過導賞及工作坊,漸漸改變外界一個固有觀念:相對於健全人士,失明人士是弱者。

 

讓健全人士了解「歧視」,再進而減低「歧視」在社會上帶來的影響。張瑞霖指,香港有很好的制度為殘疾人士提供護理,但在社會共融上仍欠力度,「這些人士被排除在一般的社交生活外,大家只會覺得他們很可憐,但卻不會多走一步,始終抱著他們需要幫助的態度。」

 

「黑暗中對話」最初投資600萬元,一年後達到收支平衡,其後開始錄得盈利,這是始料不及。張瑞霖表示,「黑暗中對話」未在香港社會普遍時,一般輿論認為社會企業需照顧弱勢群體,難以賺錢。但當成功後,很多人才發覺「社會效益」與「營運目標」其實可以共存。

 

「黑暗中對話」現有30多名全職員工,包括12名失明人士與3名聽障人士,另有30多名失明及聽障的兼職員工。失明和失聰者的交流是透過觸覺,主要是寫字於手掌上完成,亦會透過懂手語而視力正常的翻譯員進行。對於將來發展路向,張瑞霖稱,公司以創新企業為目標,希望透過公司的成功為本港企業界帶來改變,即將來的企業需要有社會使命,在產品、服務及生產模式上,能有利於社會進一步發展的元素,成為一個重要的DNA,而非簽張支票了事,「這只是搽粉的工作,並非由內而外改變社會。」

 

張瑞霖又說,黑暗中對話不會申請社創基金,相信委員會內亦有完善的申報機制監管委員的角色衝突。

 

上一頁: 媒體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