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橋社資

語橋社資
鄧慧蘭
姚勤敏
黃卓翰

「聾人不希望被標籤為傷殘或聽障人士,他們也有能力服務他人。」香港中文大學語言學及現代語言系教授鄧慧蘭這樣解釋她的社創工作理念。「手語是一種語言,不論聾人或健聽者也可以學習。我們推廣手語,希望大眾理解並認同手語為一般溝通語言。」
鄧教授認為社創重於「創」—當洞察到社會的痛點,有發展空間,便「開創」一門新業務去回應社會需要。她自1993年起已埋首手語研究,在她的積極參與下,香港中文大學於2003年成立「手語及聾人研究中心」,並由她出任總監。她和研究團隊留意到大眾對手語認識不足,以為手語等於一些動作;或以為聾童只要配戴助聽器便足以學習口語,卻不知道他們在戴上助聽器後仍難以清楚辨別某些發音,影響學習。團隊遂於2006年開始推廣手語和口語雙語學習,直至2016年創辦「語橋社會資源有限公司」(語橋社資),承接這個任務;旗下首個項目便是由社創基金資助的「雙語樂—早期手語雙語發展計劃」,為聾童、健聽兒童及其家庭提供培訓和學習資源,推動共融。
聾人不止是服務使用者,也可以是提供者。目前語橋社資約六成員工是聾人,服務對象涵蓋兒童、成人和長者,冀能幫助同路人改變人生。然而,董事姚勤敏指出,現時的社會效益量度機制較側重量化,或難以全面衡量聾人教育的社會效益:「我們的服務為聾人的人生帶來改變,直接受惠人數雖少,仍希望社創界會更加接受以縱觀(Longitudinal)的角度去計算我們的服務在受惠者成長多年間所帶來的長遠社會效益。」
營運方面,語橋社資選擇以自負盈虧的社企模式運作。項目主任黃卓翰說道:「最困難是由慈善模式轉為『賺錢模式』。」他舉例指,起初機構服務由慈善形式轉型為收費時,員工會感到過意不去;隨著發掘到服務的市場價值和定位,大家亦逐漸適應轉變,會由定價、純利、宣傳等不同角度衡量服務的可持續性。「要兼顧社會目的和賺錢實在很難,但重要的是上下一心,理念一致,大家都相信同一社會目標並願意堅持。」

  • 按此查看社創基金資助的初創項目「雙語樂—早期手語雙語發展計劃」的簡介。

專業背景

學術

服務範疇

教育及培訓

受惠組群

殘疾人士
各類有需要人士

延伸閱讀

返回: 創新香港人